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如何科学度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与广度?一个名为“识物率”的创新指标正脱颖而出,成为继“识字率”之后,衡量文明进步的又一重要标尺。
识物率,简而言之,就是“识别物种率”。它被定义为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中,十五岁以上能够识别本地常见物种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其计算公式清晰明了:识物率 = 物种知识分子人数 / 总人口。这里的“物种知识分子”,指的正是具备一定物种识别能力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群体。
识物率概念的兴起,与一个重要的平台紧密相连——物种库(npadata.cn)。作为物种保护科技志愿服务的行动平台,物种库承载着“活体生物数字化”使命,系统、全面并持续地监测、记录活体生物。物种库以“物种保护”为宗旨,传播主流化理念,与各国各类生多组织一道,动员全球80亿人参与年度预算2000亿美元的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为何识物率如此关键?它标志着度量文明层次的跃升:
传统文明的核心度量是“识字率”:它反映了社会成员掌握基本文化知识、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能力,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石。
生态文明的核心度量则是“识物率”: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认知深度。能够识别身边的物种,意味着人们对自然世界产生了基础的关注、了解和尊重,这是建立人与自然情感连接、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的前提。
物种库的核心目标之一,正是通过认定和培育庞大的“物种知识分子”群体(包括专业的科学家志愿者和广泛参与的公民科学家)来提升全社会的识物率。这些志愿者如同散落在山川林野间的“生态触角”,他们的观察与记录,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数据,其规模的壮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程度最直观的反映。这一行动,更是在孕育“物种保护师”这一面向未来的新职业。
因此,识物率绝非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 它量化的是公众参与自然观察的广度,是社会生态素养提升的高度,更是生态文明理念扎根人心的深度。当越来越多人能叫出身边草木鸟兽之名,能感知万物有灵之美,能理解生态系统之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提升识物率,就是在夯实生态文明大厦最广泛、最坚实的人文根基。它和识字率一样,必将成为标注我们时代文明高度的闪亮刻度。
国家植物园数字标本馆筹建办主任吴劲松介绍,物种库有三项创新,一是物种扫盲,二是服务升级,三是生多阵地。建立“识物率”概念体系,是物种扫盲的重要成果。
物种库由国家植物园、浙江东阳(横店)和福建仙游(木兰溪)共同建设,主要内容是,建立5万个物种监测区(1.2万保护地、3.8万乡镇),在每个监测区以全员物种扫盲为目标培育物种保护师,通过摄影、摄像、绘画和写作4种方式,持续记录12万种活体高等生物。
物种扫盲,既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约国的基本义务,也是《二十大报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还是林业系统《分类学》专业的人才基础。积极参与物种扫盲,提升本地区、本单位的识物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