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个个珍贵稀有,都是国宝:坡鹿

媒体:环鱼苔藓微景观  作者:内详
专业号:坡鹿 2025/8/15 15:30:43

坡鹿:热带草原上的灵动精灵

坡鹿(学名:Rucervus eldii),又名眉杈鹿、眉角鹿、泽鹿,是一种珍稀而迷人的中型鹿类动物。以下是对坡鹿的全面而详尽的介绍:

一、分类与分布

坡鹿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关于其属的分类存在一定的学术争议,有的资料将其归入沼鹿属,也有资料提出应将其归为鹿属或单独设立坡鹿属。在中国,坡鹿仅分布于海南岛西部的丘陵草坡地带,是海南岛独有的热带珍贵、濒危鹿种。而在国外,坡鹿则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柬埔寨、印度、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展现着其广泛的地理分布。

二、外形特征

坡鹿的体型修长而优雅,体长一般约为1.6米左右,体重在60至100千克之间(也有资料称其体重可达70至130千克)。其颈部和四肢细长,主蹄狭窄而尖锐,侧蹄小巧玲珑。坡鹿的体毛色彩丰富,一般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背中央从颈部至尾巴基部有一条纵行的黑褐色脊带纹,带纹两侧点缀着如同铜钱般大小的白色花形斑点,为坡鹿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魅力。臀部也散布着少许白色斑点,与整体毛色相得益彰。坡鹿的颜面部及耳朵背面为黄褐色,耳缘带有黑色,耳内则为洁白的白色。尾巴的背面为栗棕色,腹面则为白色或淡褐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雄鹿拥有独特的角,角的形状弯曲向前,与眉杈几乎成弯弓形,主干下面不分叉,上端生长着3至6个长短不一、又尖又细的小尖,彰显着雄鹿的威猛与力量。而雌鹿则无角,展现出与雄鹿截然不同的柔美气质。

三、生活习性

坡鹿栖息于热带低海拔地区的平缓稀树草原和落叶季雨林中,尤其喜欢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活动。它们耐旱耐热,视觉和听觉敏锐,奔跑迅速且善于跳跃,警惕性极高。坡鹿喜群栖,群体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时群体最大。长角的雄兽常单独行动,而雌兽和幼崽则通常成双成对或3至5只组成小群体。

四、繁殖与发育

坡鹿在1.5至2岁时达到性成熟,发情期主要集中在2至6月,高峰期在4至5月。孕期长达7至8个月,幼崽通常在9月至翌年1月中旬出生,每胎产1仔。幼崽出生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和学习生存技能,在成年之前会一直与群体生活在一起,受到群体的保护和照顾。

五、保护现状

坡鹿被列为濒危物种,并受到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严格保护。同时,它也入选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体现了其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为了保护坡鹿这一珍稀物种,中国和其他分布国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在中国海南岛,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邦溪自然保护区等,为坡鹿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同时,加强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猎和贩卖坡鹿及其制品的行为。此外,还通过人工驯养和野化放归等方式,积极恢复坡鹿的野外种群数量,为这一珍稀物种的繁衍与生存注入了新的希望。

海南坡鹿:热带岛屿上的珍稀生灵

在海南岛西部,栖息着一种我国海南特有的珍稀物种——海南坡鹿。作为泽鹿的四个亚种之一,海南坡鹿曾广泛分布于琼岛的丘陵与台地,是这片热带岛屿上的灵动精灵。然而,由于人类开垦导致的栖息地减少以及猎捕活动,海南坡鹿的数量一度剧减,被列为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仅存26头,到如今已增至600多头,海南坡鹿的命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半落叶季雨林地带,人与鹿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诗经》中描绘的和谐景象,在海南曾经并不罕见。据当地村民刘德连回忆,小时候他常在这一带放牛,那时还能经常看到坡鹿的身影。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坡鹿的分布点逐渐缩减至海南西部地区。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仅剩大田和邦溪两地分别有坡鹿26头和18头。为了挽救这一濒危物种,1976年两地分别建立了珍贵动物保护站。

然而,保护区的成立之初,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不强,偷猎现象时有发生。邦溪保护区的站长王合升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感慨万千。幸运的是,在保护区的努力下,海南坡鹿逐渐找到了新的生存希望。

在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个关于“坡鹿之父”袁喜才与“袁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袁喜才在巡山时救助了一头走失的幼鹿,并亲自为其喂药、打针,最终救活了这头小鹿。从此,这头小鹿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袁生”。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林贤梅感慨地说:“坡鹿就像我们的孩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陆续从东方大田重引入了18头鹿仔进行驯养。如今,该保护区已拥有200多头坡鹿。保护科科长符大亮回忆起重引入初期的艰辛岁月,表示那时每天都要把坡鹿放出去再赶回来,一一清点数量。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少了一头就要去寻找。

为了改善坡鹿的生存环境,保护者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他们种植优质牧草、人工挖除劣质植物、开挖储水池、采用火烧法更新植被等。同时,通过开展社区共管和宣传教育,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为应对坡鹿面临的食物短缺和种群密度超标问题,林业部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向多个保护区建立了迁地保护种群。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个。然而,随着近年坡鹿数量的稳定增长,该保护区内坡鹿种群密度再次超过了保护区的容纳量。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保护区正向主管部门申请开展迁地保护和扩建围栏。

为确保海南坡鹿种群数量的稳步增长,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7年再次启动了海南坡鹿幼仔的人工驯化工作。目前,已成功驯化了9头幼仔,初步建立起了人工驯养种群。这一举措为海南坡鹿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如今,在这片热带岛屿上,海南坡鹿正与人类共同书写着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阅读 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