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至7月是新疆北鲵的繁殖期,在温泉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鲵栖息地里,会诞生许多北鲵宝宝。
新疆北鲵 (博州融媒体中心供图)
“前些日子,我们在小溪边发现了卵胶囊。”7月2日,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朱文静指着一块石头,眼中满是期待:“看来已成功孵化,又有一批小家伙要独立开启成长之旅了。”
新疆北鲵是距今约3.5亿年的孑遗物种,栖息于温泉县西部的阿拉套山、苏鲁别珍套山山谷。它的繁殖习性极具特点,经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发现,新疆北鲵成年雌、雄个体在繁殖季会自发汇聚到一起,通过体外排精排卵、体外受精的方式完成交配。繁殖结束后雌雄个体纷纷离去,留下卵胶囊,受精后的新疆北鲵胚胎靠吸收卵黄的营养独自进行发育,直至完全发育成幼体后突破卵膜而出。
“幼体的成长经历存在诸多风险。它只能依靠自己觅食水中的饵料,尽快成长,应对即将到来的冬眠期。同时,还存在被成年个体蚕食的风险。”新疆北鲵科研团队副教授袁亮介绍。正是这种较为恶劣的生存方式,加上人类活动及全球变暖等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其种群数量曾锐减至1700尾左右,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
朱文静坦言:“新疆北鲵对水质要求极高,加上天敌威胁,幼体存活难度极大。”
随着科研团队持续深入地探索,保护新疆北鲵的行动也全面铺开、持续加码。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建立自治区级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1999年8月,成立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站,201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博州、温泉县党委、政府多管齐下,修建输水管道、实施退牧还草还湿工程重塑栖息地,布设现代化监控系统织就立体防护网,并实行管护员24小时巡护,无人机不定期巡护,为新疆北鲵构筑起坚实的生存屏障。同时,在温泉县县城设立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通过科普互动引导公众认识新疆北鲵,了解保护意义,减少对自然栖息地的干扰。
“曾经的‘孤勇者’,如今不再孤单,全民保护已成为常态。”朱文静自豪地说。
在科研助力与全民保护的合力下,新疆北鲵种群数量逐年增长。袁亮介绍,近两年的普查结果显示,在温泉县县域内,新疆北鲵野生种群数量已增至3300尾,这一数据不包含人工孵化和干预的个体数量。(库来西)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