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我决定在暴雨淹没这座城市前去见他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5/11/4 10:14:14

人们习惯以时间为坐标去理解自身的存在,在回望历史中获取经验,也通过展望未来续写生存的可能性。然而在今天,面对越发变幻莫测的气候,更加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目睹基因编辑技术走向实践,人工智能嵌入日常生活,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是否会变得悲观?

写作者崔绮雯首先以自己的家乡广州,构想了一个发生在 2060 年的故事。这时候广州已经是永恒夏日之城,在高温和暴雨成为“常态”的环境中,一座能提供空调和体温检测系统的茶楼成为了市民们的纳凉中心。在这里,不同年龄与身份的人正应对着极端天气下的各种难题,就连水缸里的龙虾,也在挣扎生存着。

小说描绘了在近未来,气候危机影响下,普通人的“气候适应”日常:高危、脆弱人群出门时需要穿上隔热服,以防中暑;茶楼和住宅小区使用太阳能发电机自供电;老广州人熟悉的“早茶”变成了“晚茶”,茶点中还会有基因编辑过的食材……这样的生活充满着危机和挑战,但故事中每一位生存者,都没有沉浸于忧虑,而是想尽办法适应新的“常态”,用行动擦除悲观。

《暴雨将至》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单读联合发起的气候行动者 2025——“再生”创作征选项目的第四部作品。即便未来充满变数,相信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以勇气、智慧和对他人的关切,在气候变化中解除一个又一个危机。

暴雨将至

作者:崔绮雯

01.刘阿姨

到茶楼楼下的时候,刘慧感觉老腰有点酸。

“这么大太阳也会下雨吗?”她打开了手机的天气预报应用:40—43 度,晴。“请穿好隔热服哦!”一个套着头套和拉链的动画小人在跳舞。“不过现在有什么是准的呢?”她宁愿相信自己的老腰。

拉开隔热服的拉链,刘慧感受到一阵潮湿的热气扑面而来。内置的微型空调逐步响动,她把隔热服内侧覆盖的隔热凝胶层从皮肤上扒拉下来,汗水混合着塑料,在她皮肤上闷出一股酸馊的化学味。刘慧给这个味道起名为“半熟人肉味”,不过现在人人都有,也不怎么尴尬了。

走进茶楼,她马上被 AI 安排坐在靠门口的一张桌子旁。点着餐,她感叹这人工智能很会读心啊,怎么知道自己正好想坐门口?不太冷的同时,也方便等下寄快递。

“阿姨今晚点虾饺?大手笔喔。”王经理把收据夹到点心单子上,给她递了一支笔。

“今天开心!”她瞄了一眼收据上的基因编辑食物知情同意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虾饺 138 元一笼。

刘慧想起自己刚搬来广州的时候,茶楼的连排水缸还养着各种新鲜海货,想吃什么就点什么。那时她觉得 30 元一笼虾饺太贵,现在只后悔当初没多吃点。通胀还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经过抗热基因编辑的海货,总觉得鲜味打了点折扣。

刘慧看着茶楼门口旁水缸里的龙虾出神。这龙虾据说是 2019 年王经理从海里捞上来养着玩的,现在已经 40 多岁,基因还是原装的。“这肉要卸下来,原汁蒜蓉一蒸……”

“几时出发见男朋友啊?”王经理的一脸八卦,打断了刘慧的思路。

“空调不凉了!”突然,耳边传来了茶楼另外一头食客的高声投诉。“不好意思,我先去看看!”王经理吓得一脸惨白,摁着耳麦就跑开了。

“两周后,也就是 8 月北半球最热的时候。”刘慧在心里回应道。

跟男友在约会应用上认识一年,他俩下了狠心要在有生之年见面,约会一次。Gavin 比她年长 5 岁,刚满 70 岁,古巴血统的英国人,丧偶,没有小孩,一个人住在伦敦。他完全长成她喜欢的样子,一头卷卷的灰色头发往后梳扎成小丸子头,留着巴尔博胡,像是老年版的“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但她最喜欢的,还是他每次视频时耐心地凑近屏幕的样子,大概是因为耳背,又没完全听懂她说的英文。

Gavin 早年是个 Breaking(霹雳舞)舞者,在剧场舞台 Power Move(大地板,一种霹雳舞舞蹈动作) 做多了,风湿关节炎也找上了他。每到冬天,风湿让他像行走在岸上的小美人鱼。更何况,伦敦的冬天对要出门的老人很不友好,暴雨、洪水频发,地铁经常断电后困住乘客,飞机航班也经常被取消。尽管在夏天高温中出远门,对刘慧来说也充满不确定性,这似乎是这对情侣的唯一选择了。

刘慧担心,再不去就走不了了。毕竟,北半球夏天能在户外活动的地方正在减少:排除了太低纬度的热浪侵袭区和风暴频发的近海地区,刘慧还有点感兴趣的地方只剩下赫尔辛基。那儿的夏天 28—30 度,跟广州冬天的气温接近。刘慧从视频看到,去年夏天人们还不用裹着内置迷你空调和有液体涂层的隔热服,而是穿着短袖衣衫和凉鞋出门,有种 2010 年的怀旧感和舒适感。

但今年还会不会这么舒适、安全呢?很难说。这些年“安全”的底线越来越低:现在一场雨能直接让游船掀翻、沉没,高温和雨天时起降的航班也充满变数,就算宅家哪里都不去,也可能遇上地下水位沉降导致的地面塌陷……还有刘慧那个做事还算谨慎的前夫,八年前不过是出门去商场吹空调,逛街,却遇到了“东山口大停电”。温度骤变后无法纳凉,加上本身的心脑血管基础病发作,让他中暑,死在了回家路上。

那几年,刘慧的记忆都很模糊。直到最近两年,看到社区里有几个老街坊接连因为高温离世,她才有点醒来的感觉,开始有心思去注册约会应用。

最开始她就是因为气候温暖搬来广州的。三十年前,她在一次搬运重物的时候弄伤了腰,此后,一降温就腰酸难受,她因为腰疼成了“气候难民”,一直在往更恒温的地方搬家,直到来了广州。但现在,随着一年的高温天数突破 320 天,她也开始感受到“日夜复合热”的难受:高温再加上潮湿,容易呼吸不上来。她想,大概那些老街坊也是这么走的,哪怕他们都穿了隔热服,做足了气候风险培训,还是没熬过夏天。

既然如此,见面约会就变得更迫切。她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平安到达赫尔辛基,甚至是到达广州白云机场,但感觉自己必须上路——她想在真实的日光里,穿着裙子,确认一下 Gavin 是真实的人而不是人工智能的幻觉,想知道他的眼睛是不是像视频里一样好看……想这些的时候,她大口呼吸着,感受着恋爱穿透时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手机震了,两条消息。一条消息是 Gavin 发来的,写着:没睡着,想你啦。另外一条,是她的人类骑手还有 2 分钟到达的消息。

她忍痛弯腰摸了一下文件袋,确认了各种材料:签证申请、健康证明、高温出行风险自我责任同意书。刘慧今天必须把这些材料加急送到领馆。这鬼天气,只能请昂贵的人类骑手来送货。毕竟无人机快递只能送到领馆楼下。因为高温,半天才会有人来取一次快递。之前就出现过极端天气导致的快递柜失灵,柜门自动打开,货物被暴雨冲走的情况……刘慧耽误不起。

02.王经理

“65 岁,女性,体温显示有中暑风险,建议安排 C 区 37 座。”刘阿姨进门的时候,王琪森的耳麦里收到了人工智能提醒。

看到刘阿姨笑容满面,王琪森想起街坊说她要网络约会去,男朋友还是个老外。他不意外,现在没什么是不可能的,网络跨国黄昏恋算得了什么?

“干预,”他对人工智能说,“改成门口 B 区 20 座,她只是高兴,不是中暑,坐门口吧。”茶楼食客都叫他“王经理”或者“老王”,他挺喜欢这个称呼的,作为茶楼的老板兼大堂经理,每天下午四点不到,他就冒着高温出门来开店。

也有朋友说,他大可以雇个大堂经理,但王琪森喜欢做服务。自从跟老婆离婚,女儿去了德国读书、工作,他多了很多时间。与其做幕后老板,他更喜欢去一线。在一线不仅可以听到各种八卦,还能对很多客人的需求了如指掌。这种尽在掌握的确定感,在这年头太稀有了。

随着大批广州本地老人去世,广式茶楼也日渐式微。王琪森的茶楼之所以能经营,主要是在 8 年前的“东山口大停电”里捕捉到了机会。

那一年,广州东山口附近因为高温和突如其来的 8 小时大面积断电,商场和家庭的空调全部停止运作,大量居民和行人中暑。因为人们害怕电力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广州全城的超市食物和水都被抢购一空。恐慌还蔓延到中国东部其他依赖“西电东送”的地区。在杭州,家用发电机也一度卖断货了。

人们开始抱团自救。本地的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给大城市提供食物,冷链企业开放仓库给居民作避暑点,还有太阳能发电机被运送到城内老旧社区内……王琪森就是其中一位提供帮助的志愿者。

他的茶楼在广州荔湾区周门路 28 号,旁边是大型的玩具批发商场。大停电时,他拿出了在德国留学的女儿给他的发电机应急,为茶楼和楼下的玩具商场供电,24 小时开空调和风扇降温,免费让周边有需要的居民来这里过夜、乘凉。

这件事情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被需要,听到老街坊连声道谢的时候,他有点上头。大停电之后,广州和国内多个城市开始试行“高温令”:每年 5 月到 11 月,公司和企业改成了 18:00 开始营业,凌晨 2 点歇业,外卖骑手、60 岁以上老人等“脆弱人群”出门时需穿隔热服装。

由于政府宣传到位,本来习惯喝早茶的老人也改成了喝晚茶。也是因为夏天在早上 10 点时,户外气温就会高达 44 度,地表温度将近 70 度。

几年前,王琪森干脆申请了民间组织的牌照,把茶楼做成了社区中心,用申请来的资金增加了几台太阳能发电机,让在德国的女儿帮忙做了一个“智能温控客流调度系统”,实时捕捉食客的体温和个人档案。

茶楼也成了社区里有空调的“托老所”,子女们更愿意把父母送来喝晚茶。子女们傍晚要上班,家里依靠公共电网供电,也说不上来什么时候停电,但这里有好几台太阳能电机和体温监测系统,让人更安心。

然而电机也不是总能顺利工作。王琪森感觉,在最近三年,发电机有时候也跟不上节奏了,不仅设备老化,随着高温暴雨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和不确定,太阳能发电机组也不太好使了,而备用的蓄电池只能维持 5 个小时的电量。

“空调不凉了!”一个食客在大喊。

王琪森每次听到这话就寒毛直竖。不知道这是因为老人中暑了才觉得不凉了,还是电机准备罢工。

“用户 810A 体温正常,”人工智能监测系统提醒。“谢谢。”王琪森回复到。“那估计要去排查电机了,要是供电出问题,食客,还有水缸里的龙虾宠物都岌岌可危。”

他跑到电机房门口,却跟人撞了个满怀。

03.小张

张欣然接了一个早单,到茶楼楼下才 18:36 分,街上刚开始长出穿着职业装的打工人。

随着隔热服内侧机械嗡鸣逐渐停止,她进入了茶楼的一楼空调区,周边温度终于低于 42 度了。

张欣然拨了拨额头上流下来的汗,觉得流汗真爽。除此之外,她还喜欢喘气和肚子饿的感觉,因为它们来自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人工智能推荐。

“骑手取件,刘慧女士的文件。”她朝茶楼的扫码装置说。

“体温正常。”门慢慢滑开,张欣然刚把身子往里探,却感觉两眼一黑,一个庞然大物撞了上来。

“哎呀!”王琪森大喊。“不好意思,小张!”

她赶紧往后退了一步,“吓死,还以为我温差太大,头晕了。”哪怕是做骑手 3 年,在户外高温和空调环境间切换能不晕的能力,还是很难练就的。

张欣然在茶楼门口第一桌找到了刘女士,她正看着窗外快速变化的雨云,陷入沉思。

“领馆是吧?”张欣然熟练地把文件裹进防水层,“别担心,暴雨前我能送到。破无人机碰上大风大雨就歇菜,有些活还得靠人干。”

刘慧低声说:“是……要是弄丢了很麻烦。”

“我还没丢过单,”张欣然说,“呸,当我没说,不然立 Flag(被自己说的话打脸)了。”

她瞥到了刘慧的手机锁屏,是个小麦色皮肤的大爷和阿姨自己的视频合影。

真是生猛的活法,她想。

她回想起想起妈妈今天早上的质疑:“就不能选个好点的工作吗?”她没想好怎么回怼,感觉自己有点窝囊。

她知道妈妈是出于担心,担心她的安全,也担心她没有长期的“职业生涯”。毕竟,要是遇上高温暴雨下的隔热服防水服的失灵,或者电动车的电池故障,这不就只是丢单的问题,可能是丢命。

那次“东山口大停电”时,她还在读高中。看着周遭的大人乱成一团,她认为自己确实无法回到妈妈那一代人所想象的生活方式:好好念书,坐在一个温度、舒适、安全的写字楼内,为一个中心化的大企业工作,连接互联网处理一些文字、数字和交易,然后拿着薪水,期待着每年涨薪,再去购物消费。

她意识到自己所面向的未来,并不构筑在稳定、可预期、持续“增长”和“方便”的世界里。取而代之的是危机四伏——就像她拉上隔热服时,快速卷动的乌云在告诉她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这危机也令她激动。戴上头盔后准备出发的这一刻,她期待着体验即将来临的自由和给他人提供帮助的可能。她想象自己穿行在广州老城区骑楼之间的阴影里,从小窄巷子里找到 AI 和导航都推荐不了的路线,像一个武侠小说里飞檐走壁的大侠,帮助有需要的人。

虽然在待会回程时,自己能不能穿过暴雨回家的事,她都没有十足把握。“别浪费这个危机。”她忘了从哪里看到这个说法,感觉很喜欢,如果等下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家,她想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探索新的对未来的想象。

04.龙虾

龙虾醒了,留意到四周蔓延着一股焦虑气息。

那个经常给她喂食的大脸人类,今天一直在转圈。龙虾特有的直觉告诉她,暴风雨要来了。她感受着地面的震动,玻璃水缸外,有人跑向门外,有人焦虑地盯着窗外,有人消失在乌云中……

她想起自己家乡,那个看似稳固的、节奏缓慢的深海。现在却住进了这个充满变化的水缸:光线每隔几个小时就会有所变换,空间逼仄,视野畸变,水里还沾染着人类的情绪。曾经,活着就是游动,吃饭,躲避渔网,生娃和玩耍。现在,她活着就是观察,给自己找乐子。

例如,水缸外贴了一张白色纸,每个人类走过都要念一下上面的字:“原生态龙虾。”她把这个当作是人类对她的尊敬和请安。每次她都会回应一声,“平身吧。”只是人类没听到罢了。

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她只是适应和接受,每天都大口进食,观察光影的变化,默默蓄力。毕竟谁知道即将到来的暴风雨里是不是还有机会?如果不是这次,是不是下次?

那就看看,这会不会是她在水缸里经历的最后一场暴风雨吧。

阅读 18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