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中华对角羚之父”葛玉修: 在青海找野生动物的山东摄影师

媒体:齐鲁晚报  作者:李 静 孙雪萌
专业号:普氏原羚 2022/1/23 0:16:05

扛着照相机,葛玉修一头扎进野生动物世界。

青海,是中国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地区之一,而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这个山东汉子,在青海一待就是51年,用镜头记录野生动物的故事。

拍摄野生动物,不是个简单事。架好机器,等动物入画,至于镜头中捕捉到什么瞬间,的确需要一点运气。但运气只占一部分,更多的是前期调研和摄影师的现场判断,而这些都与经验有关。

为了追踪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变化,葛玉修25次走进三江源,15次远徙可可西里无人区,200多次奔赴青海湖,遇狼群,陷沼泽,掉冰窟窿……葛玉修用照相机留下野生动物世界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d472d786a440448144484daa46bf6bc

受访者供图

斑头雁的送别

葛玉修,1953年出生在山东曹县。1970年参军,葛玉修从山东到了青海。1994年,葛玉修转业到银行工作,在青海一呆就是51个年头。

在部队当兵的时候,需要拍一些军事训练和战友合影,葛玉修开始“摸”到了相机。有一次,他将连队出黑板报的照片发给报社,“没想到报纸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次刊登给了葛玉修很大的信心,从那以后,葛玉修喜欢上了摄影,“喜欢得一发不可收拾”。

1995年,葛玉修开始拍摄野生动物。三块石岛,位于青海湖西南部,南距湖区8公里,据西北方向的鸟岛20公里。那时候,手机还没问世,第一天船艇将他送到三块石岛上,约定好第七天再来接他。刚到岛上,碧水蓝天,万鸟欢歌,葛玉修十分震撼。“白天看鸟,晚上听鸟唱歌,要说孤独有孤独,要说幸福很幸福。”

葛玉修将带来的3个西瓜、10斤黄瓜、10斤莴笋、10斤甘蓝放到岸边,还用石头砌成一个圈将食物围起来。搭好帐篷后,葛玉修便准备休息。“没想到,第一天晚上青海湖就用特殊的方式,接待我这个不速之客。”当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葛玉修的小帐篷经不起风吹雨打,他只好把相机抱在怀里捱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葛玉修走出帐篷,发现西瓜飘走了,黄瓜剩了3根,甘蓝剩下1袋,莴笋也没有了。葛玉修的衣服和鞋子又湿又冷,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但他觉得这些都无所谓,因为帐篷外的风景平静又美好。

照片上,几只小斑头雁围着葛玉修,就像孩子缠着大家长。当时这几只小斑头雁落在了别的鸟群,葛玉修遇到后,便抱回来放在装食物的纸箱里,将甘蓝掐碎喂给小斑头雁吃。“小家伙很可爱,很通人性,我走到哪,它就跟到哪。”这就是照片的来源。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葛玉修的脸都晒“花”了。“脸是黑的,牙是白的,脸就像马铃薯爆皮一样,皮都可以扯下来。”到第六天的时候,葛玉修的鞋子鞋底就已经脱落了。因为岛上石头多,光脚无法走路,葛玉修只好找了根塑料绳拴住鞋底,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天。

232bb504a0f701fdb0ab56fb9d0ed90

小斑头雁围着葛玉修

第七天,葛玉修一早就收拾好帐篷,将小斑头雁送远,等船来接他。“把它们放到100米远的地方,我刚要走,小斑头雁又跟过来。我又把它送过去,它又跟过来。”第三次,葛玉修更加不舍,却也只好将小斑头雁送到更远的地方,然后快步登船。“这时候,小斑头雁跌跌撞撞地一路追来,滑到水里,我着急地跺脚让它们回去。”船开远后,葛玉修从望远镜中看到小斑头雁就在搭帐篷的地方,朝着船的方向。

“这就是我和小斑头雁的故事。”葛玉修看着照片,爱不释手。

“四面环水,没有人烟,死在岛上都没人知道,想想其实也会后怕。”即便如此,葛玉修还是先后去了6次,在岛上住了3次。后来,葛玉修拍摄鸟的照片不计其数,大家称他为“青海湖鸟王”。

微信图片_20220122233253

葛玉修拍摄

拍摄中华对角羚第一人

在青藏高原,有一种羚羊,当地人称之为“滩黄羊”,国际上称之为“普氏原羚”。葛玉修“一不小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拍到照片的人,他坚持称这种羚羊为“中华对角羚”。

“当时我老同学郑杰告诉我,你拍的鸟不错,这里有一种羚羊数量很少,没有照片,我就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葛玉修说,“我查阅很多资料没有找到照片,只有一张手工绘制图,上面就记载是普氏原羚。过去它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现在只有青海有,分布在青海湖周边。”

当时,这种羚羊仅存200余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是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物种。

1997年11月,葛玉修去青海湖拍摄天鹅。在布哈河口,葛玉修遇到了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原上一闪而过。

同行的青海湖保护区干部大喊“葛老师,普氏原羚”,葛玉修赶忙举起相机抓拍。后经专家认定,这张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

“当时是胶片拍的,虽然不清楚,但这是中国第一张,也是世界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我一不小心成了拍到普氏原羚的第一人。”葛玉修说。

微信图片_20220122233318

葛玉修拍摄的中华对角羚

葛玉修便以第一人称写出《救救我吧——普氏羚羊的呐喊》,希望大家关注这种羚羊,当时引起不小轰动。葛玉修一直有一个心结,因为普氏原羚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当地人都不知道,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葛玉修想,它应该有个中国名字。

2004年8月,葛玉修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撰文呼吁,赋予普氏原羚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

葛玉修一直在为保护普氏原羚而努力,也一直推广“中华对角羚”这个称呼。从2006年开始,他连续向青海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关于加强中华对角羚宣传、保护、利用》等8份建议。

在葛玉修的呼吁下,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区”于2007年在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建立。2009年9月,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站”在刚察县哈尔盖镇挂牌成立。中华对角羚被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组委会确定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吉祥物。鉴于葛玉修对挽救、保护中华对角羚的贡献,2009年12月,他被刚察县政府聘请为“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荣誉站长”。2016年,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请他为“中华对角羚代言人“,当选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这些年,随着葛玉修不停顿地奔走呼吁,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对于这一物种的保护,中华对角羚的种群数量现已恢复到近3000只。他也被很多人亲切地成为“中华对角羚”之父。

遇狼记

为了拍野生动物,葛玉修很拼命,曾经三次“狼口脱险”。

微信图片_20220122233329

受访者供图

有一年冬天,葛玉修来到青海湖东岸的一处栖息地潜伏,想拍摄中华对角羚。天还很黑,因为去早了,葛玉修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突然,我听到一阵狼嚎声,当时跑都来不及。”眼前一个黑点,后面五个黑点追。距离100米左右,葛玉修看清了前面是一只羚羊,后面是五只野狼。葛玉修当时的心理活动不亚于一部谍战片。“亏的自己当过兵,遇到狼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吗?我给自己壮壮胆,慢慢就不害怕了。”但是过了一阵,狼又叫了起来,葛玉修心里又猛的一紧。

眼看着天蒙蒙亮了。葛玉修发现这几个黑点向自己靠得更近了。“狼在追羚羊,嚎叫着呼叫自己的伙伴,表示发现了猎物。”他想拍下来,但是狼的警觉性很高,相机的快门声恐会惊扰狼。

葛玉修说,当时群狼紧追着中华对角羚从他潜伏沙丘处30米的地方一闪而过,葛玉修才脱离险境。过了一阵子,葛玉修才反应过来,感觉到自己后背发凉。葛玉修差点“喂”了狼。但他还是坚持继续拍野生动物。

有一次,葛玉修到斑头雁的生活区去拍摄。在休息时,葛玉修听到鸟的惊叫声,便跑去看。原来是狼要吃鸟。“我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距离狼不到100米的地方,举起了三脚架,没想到狼看到以后就跑了。”葛玉修回忆道。

2006年,葛玉修曾到玉树拍摄。到达巴颜喀拉山垭口,葛玉修发现不远处有两只狼正从山下跑来,葛玉修决定下车拍摄。葛玉修尾随追拍,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80多米。在惊险中,葛玉修也记录下很多珍贵照片。

不做侵略的摄影人

在葛玉修的照片中,一切都是自然的。

自从拍野生动物,葛玉修的花销一大部分都用在了相机上。葛玉修自嘲:“有人说要想让他破产,就给他一个单反。”葛玉修最开始是用胶片拍,为了节省经费,每一下快门都要有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122233342

受访者供图

拍野生动物,不仅仅需要运气。“你要熟悉相机,熟悉拍摄对象,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然后多拍多练。”葛玉修说,“神枪手是子弹堆出来的,摄影家是胶片堆出来的。”

葛玉修拍下的胶片有16万张,斑头雁、鸬鹚、渔鸥、棕头鸥、大天鹅、黑颈鹤等十几种野生鸟类;还拍到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野狼、狐狸、棕熊、盘羊、岩羊、高原鼠兔等野生动物。这些照片背后,葛玉修经历了很多磨难。“因为在高原上拍摄,有时候是在透支生命。”

微信图片_20220122233356

4e60fcacfa3a6d2493a038b7f870c51

微信图片_20220122233407

   

葛玉修摄影作品

有一年大年初七,葛玉修到青海湖拍天鹅。“想要拍的好,必须靠得近,我就一直往前走,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冰窟窿。”后来,葛玉修到玉树拍黑颈鹤,还陷入过沼泽地,幸亏用三脚架勾住草墩才借力爬了上来。

葛玉修拍了26年野生动物,他始终坚持“不做侵略的摄影人”。“有些人为了拍野生动物的精彩瞬间,不惜追赶和打扰,那是不可取的,也是对动物的不尊重。”为了等一个瞬间,葛玉修有时候会等四五个小时,甚至是几天。他想通过镜头,真实记录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所以,葛玉修不仅拍野生动物的美,还拍它们的伤痕和死亡。

葛玉修拍摄野生动物的方式是,尊重它,了解它,靠近它。“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野生动物的名字和习性,谈何保护,这是个悲哀。”葛玉修说,“野生动物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在改善。而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大家通过我的摄影了解这些。”

很多人问:“葛玉修你拍野生动物这么多年,动力何在?”

葛玉修回答:“我出生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工作在黄河发源的青海一带,并且一待就是51年。最开始拍摄野生动物的动力就是爱好,后来,发现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觉得他们需要被保护。于是,我的‘长枪短炮’,就成了我与动物沟通的纽带。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大家可以了解野生动物,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现如今,青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高。“如果到青海去,在315国道上就能看到中华对角羚漂亮的身影。”葛玉修说。

如今69岁的葛玉修走进草原,架好相机机,等着野生动物闯进他的镜头。

阅读 35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