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新疆伊河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组建的联合科研团队对外发布称,该团队成功攻克裸腹鲟的人工繁殖技术,首次实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裸腹鲟的人工繁殖。
据悉,该团队于5月下旬开启了裸腹鲟人工繁殖研究,获得12万尾裸腹鲟鱼卵,并进行人工受精,经核算鱼卵受精率达50%;获得裸腹鲟鱼苗25200尾,苗种孵化率42%。裸腹鲟鱼苗经培育后保存6000余尾,发育状态良好。这也标志着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特别是裸腹鲟的保护与增殖放流工作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裸腹鲟(学名:Acipenser nudiventris)是鲟科、鲟属鱼类,俗名“青鳇鱼”。原产黑海、里海及咸速海流域,1933-1934年被引入巴尔喀什湖,并进入我国伊犁河水系,是伊犁河流域独有物种。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张颖研究员介绍,在上世纪60-70年代,伊犁河流域裸腹鲟年捕捞量可达40吨,成为伊犁河流域重要水生野生物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开发与无限制的酷捕乱捞等因素,导致伊犁河流域裸腹鲟种群数量骤减,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21世纪初,裸腹鲟野生资源现状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巨资组织力量开展攻关,但由于当时人工繁殖、苗种驯化等技术问题,裸腹鲟人工繁殖工作未能取得成功。
针对新疆伊犁河流域迫在眉睫的裸腹鲟保护工作,该联合团队今年启动了联合攻关,并取得了裸腹鲟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突破,裸腹鲟人工繁殖所得苗种大大丰富了裸腹鲟种群数量。
据悉,科研团队还将在现有裸腹鲟繁殖技术基础上,进行裸腹鲟鱼类繁殖生理、饲料营养、亲本培育等科学实验,逐步完善裸腹鲟保护技术,实现裸腹鲟苗种规模化培育,为未来的裸腹鲟保护技术研究及增殖放流种群恢复等工作奠定坚实技术与物质基础。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